“可皇上,北直隶等地现逃上籍,只是因为朝廷答应给移民诸多好,其他地方若也如此的话,朝廷可吃不消……”
朱允炆知这事麻烦,但也知事不可不为,最终定决心,来一次彻底的人普查:“十年一次编造黄册势在必行,不可因耗费财力与人力而拖延太久。”
朱允炆起看着阁四大臣,严肃地说:“同时也告诉所有百姓,一次编造黄册时,大明将推照帖,无照帖者,一律为民逃,皆发至北方分土地。”
陈迪无奈地叹息,退到一旁不说话。
事实上,每个地方都有逃,这是不争的事实,给他们半年时间考虑,已经算是朝廷不追究责任了,若还不开,将他们发了,朝廷也算是先礼后兵了。
对了,黄册一式四份,各地方还得留一份各归属地的黄册,所以要么发小纸片的时候一次发四份,要么就拉到衙门里抄写几份吧……
但这又不得不的事,朝廷纳税的本,不就是黄册吗?十年了,人增加了多少,朝廷必须知。加上一条鞭法的执行,许多土地回到了百姓手中,一人家有多少耕地,各地耕地存量与增量,朝廷也必须知。
府里收到这些册之后,还得来一份府册,之后连同里侧、县册都拉到布政使司衙门,布政使司衙门可就更忙了,这几千本里册啊,光是制造来一本府册,就需要很长时间……
州、县,之后制作清册供单,然后通过里长、甲首,将小纸片分发给各填写。
等这些清册供单的小纸片填写完成,甲首会收集起来,然后交给里长,里长收集起来,数一数是不是一百一十,确定没错之后,需要将这些小纸片好,形成里册,然后跑步前往州县上交。
郁新连忙说。
郁新吞咽了,这个命令是相当温和的,却也是相当的。
朱允炆知郁新等人的担忧,平和地说:“逃再逃,也终究与其他民有着关系,真正孤绝于深山老林,与世无争的,恐怕不多。朕认为可以发布一条法令,布告天,但凡没有籍者,六个月落籍,可分土地,免三年赋税,六个月后依旧不籍者,一律发北直隶发土地,籍北直隶。”
等忙活完,形成一份司册之后,连同之前收到的里册、县册、府册,都拉到京师的,收到的册,那可真的是太多了,布政司册十几本,府县册一千多本,里册几万本……
解缙见朱允炆定了决心,终于松了一气。
预测未来农税,也必须以此为基础。再加上他日若需要征调民力,也是照黄册来征发百姓的,如果不在黄册之上,你连税收的凭证都发不去,征调人力的时候也没办法。
郁新眨了眨,有些没反应过来,都是逃了,不给好谁来上籍啊,就是怕被征调,怕纳税,这才选择当的逃。
但明代时期的百姓通常是不会写字的,只能找人代笔,这个时候先生是比较抢手的,也是很受尊重的,毕竟万一先生写错了字,你家只有五亩地,先生手一哆嗦写了个五十亩,那你就兴吧,来年记得缴纳五十亩的税吧。
朱允炆沉思了,严肃地说:“然此番编造黄册,仍旧需要延迟半年。”
朱允炆笑了笑:“既是逃,为何要给他们好?”
总而言之,一次黄册是一件很累人的活。
州县收到之后,还需要造个县册,然后骑着小驴,哦,大概率是赶着车去府里,没办法,一个人也带不走一本县册外加数百本里册……
解缙有些错愕,再延迟半年建文四年都要到年底了,年底封印,开年再办,就是建文五年的事了……
不等解缙反对,朱允炆说了自己的理由:“观山西移民一事,各地中存在诸多逃。然逃绝非只存在于北直隶等地,在移民没有抵达的地方,恐怕逃也很多。朕打算留半年时间,让所有逃上了籍,之后再编造黄册,以确保这一次黄册编造更为真实,真正摸清大明有多少百姓。”
对了,黄册长宽都是一尺二寸,完全的正方形,不是寻常的纸张,而是厚实的棉纸,以避免现虫蛀,基本上是不允许使用浆糊,而是需要通过棉线装订,这就需要拿针戳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