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的先不提,换以前,如黄河决堤、山东地震这种事的后续会是什么?无非就是再来一场淮北大饥罢了。
也就是说、与自家弟弟有关的兵数量,达到了王朝的三分之二。
“叶阁老的话,吾清楚了,齐王兵权之事,吾会思虑的。”
他们在整理奏疏,而南边的战事也在如火如荼的行着。
至于叶向为什么说限制军额,便是在隐晦的提醒皇帝,某人的兵权似乎过重了。
大明有多少兵?就的局面来看,总数也不过六十五万左右。
那么,叶向是在提醒什么?提醒自己的弟弟兵权过大?不是!他是在提醒自己,该小心一些人了。
至于为什么等到秋收之后再兵,原因也很简单。
皇权已经在短短两年时间,膨胀到了一种连他们都需要低的程度了。
因为文官是真的怕他们啊……
现在的问题是,这三十万大军还要等待当地打造甲胄和兵供应,最好是等到秋收之后再兵。
这样的变化,让旁边的刘若愚低了,不敢随意开。
三十万大军围剿兵力不足九万的叛军,要不是有贵南的山密林,估计年底就能将叛军一网打尽。
叶向也不知皇帝到底明没明白,反正他已经了自己该的事了,所以在作揖之后,他便退了。
所以必须确定努尔哈赤不会兵,才能让朱燮元组织大军围剿。
这样的提醒,自然是自好意,叶向也没有心思挑拨两兄弟的心思,只是本着为臣的份提醒罢了。
六月初九的清晨、或许是因为到了台风季节,大海满是迷雾。
从泰昌元年九月,到现在的奏疏,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,但皇帝如果开,那必然是有深意的。
想到这里、刘若愚让人去司礼监通知了王乾,而王乾在得知消息后,便很快通知了魏忠贤。
朱由校没有生气,他仔细想了想,这才发现自家弟弟手上的兵权有多大。
没有谁会在这两支兵都参与赈灾时把柄,因为同样因为赈灾不力而导致政治上失利的事,有淮北大饥这一件事就足够了。
“婢遵旨……”刘若愚只觉得在朱由校开的一瞬间,浑的汗就倒竖了起来。
齐楚浙宣昆、东林,这两大派系的官员都没有在赈灾事上脚,甚至可以说、两派的斗也开始缓和了。
他们并不傻、已经发现了真正的敌人是谁。
朱由校理清了一切,便开准备送客。
澎湖本岛的一工地上,一名军舰的大
首先就是努尔哈赤如果兵,那必然是在秋收这段时间。
朱由校看着他离去的背影,脸开始变得有些不好看了起来。
如果西南在秋收之前兵,那么朝廷就要面对两个方向的夹击了。
过了片刻,朱由校忽然:“叫人去整理一,从泰昌元年九月之后每季文官弹劾容和对象。”
“……”朱由校沉默了,并不是因为担心自家弟弟手中兵过多,而是在回忆这段时间文官的党争。
上直十六卫军、十二拱卫营,山西外二十八拱卫营,辽东外二十八拱卫营,大宁三卫……
似乎、从年初开始,文官的党争就开始降低了频率,相互的攻劾也降低了次数。
黄河决堤有孙应元和腾骧卫、武骧卫,山东地震有洪方域的豹韬卫。
一边守、一边攻,这个方法听起来不错,但朝廷的财政支撑不住。
此刻的他们正在澎湖主岛的海湾建造一座座炮台,不过由于材料不足,他们正在等待巴达维亚的商人运送材料。
“这该死的天气,我本来想去明国的泉城继续炮击,让明国的官员就范的!”
再加上西南的孙传庭、吴阿衡、秦良玉、洪承畴、祥麟、杨文岳、曹文诏等七人,兵接近四十三万……
众人不明白皇帝要嘛,但首要的便是整理对自己不利的奏疏。
这样也不难看,为什么现在兄弟俩人事越来越顺了。
这么一看、三百多万两银的调拨,直接在西南砸了十三万大军,加上原本的老卒,还有孙应元目前麾的三卫军,一共就是二十万六千八百正兵,九万三千多辅兵,合计三十万大军。
在这样满是迷雾的天气里,雷耶斯佐恩也难得的没有去袭击漳州和泉州。
可为什么这两场赈灾没有那么多恶心的事发生?还不是因为每次赈灾都有兵在当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