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近四十年的休养生息,几次移民,山东人-爆炸式增长,于建文七年达到了四百三十万人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人大省。
“二十万。”
今日衍圣公府与往日,大不同。
“如此,再好不过。”
李彦祯郑重答应。
想起山东的冬天,那个冷的能让人直哆嗦。
朱允炆补充:“朕知闯关东难,需要勇气与魄力,付与牺牲太多。但山东人日趋稠密、东北大片荒芜,这也是现实,服从大局吧。”
冯正说明况。
就这,还不如东北冷。若真去了东北,这百姓还能活吗?
李彦祯咬了咬牙,担了重任:“皇上,二十万人,山东布政使司可以。但两千匠人,营造不了四万居所,若百姓移至东北却宿在野,岂不是要了百姓的命,若居所问题不能解决,臣万死不敢说服百姓闯关东。”
朱允炆很是满意,随后看向铁铉、杨荣等人:“东北疆土大,又未设府县治所,只交给都司负责并不合适。着令兵与、阁等商议,于东北设省、三司、府县。挑选官员,充东北……”
杨士奇走来,温和地对李彦祯说:“皇上民如,怎会让百姓宿冰雪之中。工征调的匠人是两千,可建造房屋炕,不需要多少匠人,百姓、军士都可参与其中。你们也可在山东招募匠人、百姓前往东北营造居所,照例给工钱,用不了半年,就能打造一批居所。”
李彦祯听着杨士奇的介绍,连连,朝廷虽然短时间无法打造四万居所,但可以想办法暂时安置二十万百姓,一边营造、一边垦荒,争取多收一茬粮。
朱允炆抬手让冯正坐:“炕这个问题,你不应该问衍圣公,应该问工的郑尚书。郑赐,别馋肉了,说说吧,东北移民工能调多少匠人先行?”
参议冯正有些挠,认真地问:“东北酷寒,当真适合移民?我听闻冬日一来,许多女真落老弱活活冻死。若在山东移民,必是拖家带,若有个好歹,如何与民交代?”
朱允炆欣地看着李彦祯,此人还算正直,心怀百姓,主政山东多年,也算是尽心尽力。
朱允炆有手势比划着,严肃地说:“二十万人,合四万余百姓。”
二十万人,对山东来说并不是小数目。
郑赐看了看油油的鸭,讪讪缩回手:“回皇上,北平营造新都动用了太多匠人,若是山东移民至东北,可调动的匠人恐怕不多,两千匠人应是极限。”
孔公鑑刚想说话,就听到侍喊了一嗓:“皇上驾到。”
朱允炆不由地看孔公鑑几,这个家伙的魄力有些大,五百先生居家迁移,如此“投名状”足够说明其忠心,至少不会学他老首鼠两端。
孔公鑑没有任何犹豫,当即答应:“皇上所命,衍圣公府上莫敢不从。臣愿再选五百先生,举家迁移东北。”
朱允炆看向孔公鑑:“百姓闯关东,孔家也得跟着闯关东啊,衍圣公,朕希望你能差遣更多先生至东北兴文教、普教育。”
在四百多万人中二十万,理说并不难。可山东的况有些特殊,特殊就特殊在,山东四百万百姓里面,有近半的父辈或爷爷辈是移一代……
李彦祯皱眉,连忙询问:“皇上,朝廷要闯关东,需要多少百姓?”
冯正转看向孔公鑑:“你们先生有炕,那寻常百姓迁移东北,他们能有炕?”
李彦祯有些为难。
元末明初,山东都被打坏了,整个山东只剩一百来万人。哪怕是开国之后,山东困顿也是远超其他地方,因为这里是北征的重要后勤之地,即要人,也要粮。
解缙、杨士奇等人有些震惊,派遣先生与移民东北是两码事,衍圣公府拿如此彻底的态度支持建文皇帝,可见其忠诚。
朱允炆大踏步走了来,笑着免礼,然后说:“刚刚谁说炕了?”
稀少,却有广袤的平原与黑土地,朝廷已决定移山东等地百姓闯关东,形成军屯、民垦,在东北打造粮仓。”
孔公鑑瞥了一冯正,淡淡地说了句:“曲阜三百先生去东北数载,不曾听闻一人冻饿而死。诚然,东北确实冷过山东,但东北也有东北的生存方式,冬日有炕,房屋里面并不显冷。”
百姓怎么说的,一九二九不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。都冻得一堆人站在冰上了,可想而知有多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