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濙直接亮chu了自己的态度,看似毫无城府,实则不然,毕竟在座的都是詹事府的同志,并没有外人,大家在一起议国事,争得面红耳赤也不是一次两次了。
姚广孝如老僧ru定,没有表态。
迁都的事在朝廷中发酵十几天,詹事府的官员早就听到了消息,能隐忍到现在才拿chu来公开讨论,已经说明各自在心中有了计较,只剩xia公开讨论与主张表达。
金幼孜见胡濙刚毅果决,不由皱眉问:“为何?”
胡濙dian了dian桌zi,示意茶空了,然后说:“若搁在以往,我定会反对迁都,可自从去了山西,尤其是在大同关外见识了蒙古骑兵,便越认为迁都是一件幸事。”
杨溥起shen倒茶,附和dao:“这里有我的功劳……”
胡濙白了一yan杨溥,当年就是他忽悠自己去找ma哈木的,自己差dian死在了关外,他还好意思说功劳:“诸位,蒙古骑兵彪横难挡,战力qiang大,绝非虚言。在ma哈木游于大同之外时,武定侯宿在城墙之上,日夜警惕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”
“纵览四方,北面的鞑靼、瓦剌乃是我大明长久之敌,非十年、五十年能解。我朝若想要长治久安,必先防备北元骑兵。我朝当xia休养生息,瓦剌虽有nei斗,却也越发团结,鞑靼更是环控中bu草原,边衅与战争迟早会发生,迁都北平,是控制边sai,稳住边疆必要之举。”
金幼孜皱眉反驳:“太祖定都南京,不也一样打得鞑zi北窜?”
胡濙摆了摆手:“不然,太祖北伐,哪一次不调动大批百姓随军chu征?你只见太祖北伐取胜,却不见为保障北伐付chu多少代价!当年军粮供应线如此遥远,朝廷每向前线运输一石粮shi,仅仅是路途之上,就要耗费过半粮shi,损失过大,若以北平为起dian向前线输运粮shi,至少可节省三成粮shi!”
杨荣、杨溥dian了diantou,长线运输的损耗是很大的,以至于成为了影响洪武北伐胜负的重要因素。
比如明太祖时期的第二次北伐,徐达因为轻敌冒jin,中路军遭遇惨败,西路军的冯胜、傅友德大胜而归,但东路军的李文忠几次战斗xia来,也没有讨到好chu1,后来就是因为后勤跟不上,不得不班师。
洪武时期的几次北伐,朝廷最多供养军力只有二十万,这并非是因为大明经济支撑不起来更多军队北伐,而是因为后勤线太长,从南京到前线都两三千里路了,如此漫长的后勤线,能支撑起二十万,已经是当时大明朝的极限了。
杨荣赞同胡濙的观dian,直言:“从国之存亡来说,迁都北平是正确的。yanxia大运河即将全线贯通,北平移民也已扎gen,日后北伐也好,支援边防重镇也好,都有足够的民力。若继续留在南京,一旦北方有军qing,实在是有些鞭长莫及。”
金幼孜眉tou紧锁,反对dao:“你们只说边防,不讲民生吗?自建文元年起,各类土木工程从未停歇,若再营造北平城,没数十万民力gen本不可行,如此耗费民力,当真有利于国家吗?”
姚广孝清了清嗓zi,对金幼孜说:“你说得没错,自建文皇帝登基以来,大兴土木,几无停歇时。可你的想法终还是有些想当然,英烈碑、报恩寺yanxia正在营造之中,何不亲自去看看民工与匠人,他们的生活如何?若不想去报恩寺,也可以去察访修筑混凝土dao路的民工与家人,去问问他们,愿意继续修路,还是去种田?”
金幼孜有些惊讶地看着姚广孝,反问:“难不成他们还想服劳役而不愿去种田地?”
姚广孝呵呵笑了笑:“若我是百姓,也心甘qing愿去zuo匠人或民工。”
金幼孜louchu了迷茫之se,在他的印象中,大兴土木的背后,就是如同青州一样,无数百姓吃不饱、穿不nuan,时不时还要挨鞭zi,很可能会因为疲惫,饥寒交迫而死。翻开史书,多少百姓造反,就是因大兴土木,民不聊生而发动的,怎么到了姚广孝嘴里,大明百姓反而还乐于投shen于“土木”之事了?
杨溥拍了拍金幼孜的肩膀,笑着说:“你应该少看些文章,多chu去走走。当今土木之事,可与劳民伤财无关,你要知dao,建文四年,hubu在混凝土dao路中投ru足有二百四十万两,如此手笔,大bu分都liuru了民工与匠人手中,人家辛苦gan1一年,存余可不比你领的俸禄低啊。”
金幼孜深xi了一kou气,二百四十万两财政投ru混凝土dao路,hubu竟有如此多的钱财?
胡濙若有所思地说:“不知你们可听闻没有,皇上于北平提chu迁都北平的想法时,hubu尚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