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陈迪也赞同兵,就等同于文官集团支持朝廷用兵。而武勋在等待了多年之后,终于等来了自己封爵的机会。
得,二选一,容易。
征安南,谁来挂帅!
主帅选极是重要,若主将是一个无能之人,给他五十万兵也打不过几万人,最后单骑逃走;若主将是个白痴,瞎指挥,东走西窜,给他二十万京军主力,也会被人请到城门外叫门去!
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,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阁三杨!
陈迪说这句话,是咬牙切齿的。
韩观、何福,洪武名将!
主战派,与其作对,不是挨人打,就是挨他训,顺从他,便会得到嘉奖。
王淮肃然行礼:“臣没有异议。”
朱允炆满意了,阁四人,只有陈迪是一个温和派,解缙支持自己的立场不会改变,郁新也清楚安南对大明的价值,茹瑺曾是兵尚书,这血与勇气还是有的。
随意不得!
燕王、宁王,藩王中最。
张辅,武将新秀,一战成名!
解缙、茹瑺、郁新尚未回朝,朱允炆只好看向陈迪,陈迪此时此刻恨透了安南胡季犛父,玩阴谋玩到了自己上,他们羞辱了大明,同时也羞辱了自己。
朱允炆神中满是杀机,这是自己登基以来,第一次对一个国家宣战,也是自己布置的第一场数十万级别的战争。
朱允炆看向朱棣与朱权,朱权现在天天学习法,征伐的心思越来越淡,让他去是不合适的。朱棣最擅长的是大规模骑兵作战,不善于攻克城,让他指挥打山地战,丛林战,攻城战,也是不妥的。
但没有人提任何质疑,因为这是朱允炆亲自名要的人。
兵武选司郎中王淮班,:“皇上,发兵征讨安南臣没有异议,然凤阳旱刚解,百姓尚未归家,太湖灾虽已结束,但仍需重建家园。京军动,必会征调大批民力,臣不忍心,愿皇上怜悯两地百姓,自其他州府征发徭役。”
王淮追问:“三座粮仓都太远,大军自京师而动,又如何保障?”
朱允炆起,面对朝廷文武,喊:“朕意已决,兵发安南!”
“朕已令发兵安南,谁作三十万大军的主帅,还需你们给朕说说。”
朝廷提前准备南征的事只存在于阁、六尚书与中军都督府这一级,其他官员并不知,沿途设置的粮仓的事也被封,地方官员不会将此事奏报给朝廷。
朱允炆看着众人,这一批人是极为特殊的。
武英殿。
战争!
徐辉祖、铁铉,虽未带兵打过仗,却拥有极军事才能!
朱允炆赞赏王淮,此人是一个有良知的人,至少他能分清是非,也明白关护百姓。
朱允炆微微皱眉,刚想说话,姚广孝便走了来,反对:“燕王久居北地,不适南方,不谙山地作战,臣以为不妥。”
可以说,朱允炆将在尚在京师中最聪明、最有光、最有军事才能的人召集到了一起,只为商议与确定一件事:
但对安南的战争,是朱允炆一开始就确定了的,并为此在军事训练上、后勤补给上、武将选上、作战战略上,朱允炆是全程参与,并不止一次预演。
虽然朱允炆为皇帝,又在这种灾大环境不宜京亲征,但这是一场朱允炆主导的战争是没有争议的。有争议的是主帅人选。
朱棣、朱权、徐辉祖、何福、铁铉、杨荣、杨士奇、姚广孝、韩观、沐晟、张辅、杨溥等一人被召殿中。
不少给事中、御史、主事班,义愤填膺,怒斥安南胡氏父,主张大明发兵前往征讨。
无论是广西都司击杀胡杜大军,还是宁王朱权、燕王朱棣分裂北元的突袭,亦或是大明师平定齐王朱榑造反,三场战事,朱允炆的参与都十分有限,甚至可以说,没多少参与。
可以说,主帅人选事关征讨安南成败,事关三十万大军的死活!
有些人不该现在这里,比如杨士奇,他是教育的,比如杨溥,他是翰林院的人。
朱棣郁闷,若是其他人如此说,早就过去了,可说话的人是姚广孝,两人有着多年交,又知知底,他反对,自己实在是有难言。
姚广孝,智谋超群,善于破局。
夏元吉:“京兵,可自金川门外各取三日粮,不动百姓,沿途州府县取用储备粮,至吉安府休整取粮,以最大限度节省各地民力。”
朱允炆稳坐,肃然。
尚书夏元吉班,喊:“启禀皇上,朝廷设八大粮仓,其中广东仓、吉安仓、汀州仓皆已储备充分,少者存量三十万石,多者五十万石,只需发文书快报,可自当地转运粮,不劳京师周围百姓过甚。”
“臣认为,当发大军征讨逆臣贼,平安南!”
朱棣当仁不让,上前一步:“臣不自量,想求挂帅南征,擒拿胡氏父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