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观朝堂并无多少动静,一个“赏”字的批条,虽不足以表达朱允炆对齐王之事的所有态度,但毕竟足以置这件事。没办法,朱允炆也不能未卜先知,也不能预知未来,历史上也没写齐王造反的事,鬼知他怎么突然之间蹦跶来了。
“批条”治国毕竟只是权宜之计,容太过宽泛,现在解缙了解自己的心思,那万一解缙这家伙想歪了,会意错了,那事岂不是麻烦了?
韩秉忠与韩氏动不已,连连答应。
朱允炆耐心地解释:“这里的容是,茹瑺在山西,给很多人忙着搬家呢,说今年夏日天气酷暑难捱,准备了秋再搬家。”
韩秉忠重重了,肃然:“这是大明的福气。”
到时,就应该准备迁都事宜了。
茹瑺颇为自豪,因为在他的说服,有些商人已经准备全家迁移到北直隶,不得不说,这是茹瑺的功劳。
第二,北平城里住着个燕王。
朱允炆看着依依不舍的韩家人,安:“今年年底大朝觐,不妨你们一同随杭州官员京,我们在京师过个团圆年吧。”
韩夏雨指着奏折上的字问。
朱允炆有些郁闷,自己想了那么多,准备了那么多,就是忘记房的事,要知故、紫禁城可是朱棣时期修的,现在没朱棣什么事了,还不是得自己去修……
车里,朱允炆看着不久前送来的奏报,齐王死后,捷报传至京师,百姓悦,万民齐呼,一些说书人更是紧随实事,将齐王定为奸佞乱臣,在酒楼、茶楼里,赚得盆满钵满……
原因有两个:
耽误。
山西移民终于走上了正轨,在茹瑺、杨溥的智慧,在山西各地衙门的全力付,在晋商商会、建文报、佛僧与人、时局等作用,山西百姓终于权衡了利弊,由小规模的移民,转大规模移民。
朱允炆盘算着时间,迁移五十万人,三四年之后,他们也应该彻底扎来,而那时,会通河已经疏浚完成,京杭大运河彻底贯通南北,而混凝土路也应该修个差不多了吧。
朱允炆并不介意,拉着韩夏雨坐到一旁,指着文书:“这两个字是茹瑺,你能看懂这篇文书的意思吗?”
“山西巡抚……这两字是什么?”
韩氏了角的泪,:“我非为夏雨泪,而是为有如此亲和的皇上泪,都说帝王无亲,薄寡义,可看建文皇帝并非如此,这是我们女儿的福气。”
朱允炆笑:“京师地方有限,那么多人都来可没地方住,我把他们安排到北面去了……”
“他们要搬到哪里,也是京师吗?”
韩夏雨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哥哥,满满不舍,离家的时候哇哇大哭,让二老伤心不已,但当朱允炆说了句“要不留”的话时,韩夏雨顿时就转钻车,没心没肺。
韩夏雨好奇地问。
这一套也只能是暂时用用,拖延微服私访暴的时间罢了。
得,看来自己要搬家还得多等十年八年,现在最要紧的,是早回到京师,理那一堆乱七八糟的事……
车队缓缓离开,韩秉忠等人站在眺望,直至车队已消失不见,才对垂泪的韩氏说:“莫要伤了,有皇上与宁妃照顾,夏雨不会受苦的。”
韩夏雨看了几行,摇了摇,:“好多字都不认识。”
但房现在还不能修。
只不过这个想法还不能过早暴,至少在三年不能提,只能在心中默默盘算,还有什么事是可以为迁都提前准备的。
宁妃连忙拉过韩夏雨,对朱允炆微微一笑,:“只顾着看外面风景,倒没注意她。夏雨,不可以打扰皇上看文书。”
哦,忘记了,房……
第一,朝廷没钱了;
现在京师的事越来越多,皇上近一个月不面,连大臣都不见,朝廷上估计是不安心的,若有人揣测自己跟老爹朱标一样,染个风寒就去见上面两代去了,那就不太妙了。
这也不能怪她,朱允炆给她描述的京师实在是太好了,有吃不完的糕,逛不完的繁华……
到时候,北平城将会成为一座近五十万人的大城,而在其周围,还有着二十万人拱卫。这个数字虽无法与南京相比,但已经是大明少有的大城。
韩秉忠忘记不了洪武朝的人,如今建文御极乾坤,一扫戾气,四方祥和,认为这才是太平应有的样,这才是朝廷应有的样。
山西移民近一半都会北直隶,而北直隶的一半人,都将北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