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战略角度来考虑,淮安太过重要,需要有粮,有船,有军事力量存在。
这不是自断手臂?
万海平万万没想到,这龙江船厂肩负宝船制造重任,朝廷重视已久,看着前面宝船完工,就要行第二期宝船制造,此时竟然要调匠人?
总需要提前筹备。
朱允炆搓了搓手指,沉思稍许,:“朕给你个主意,可增加开矿度,若开矿快了,工总没有其他问题了吧?”
黄福在一旁提醒着。
这里的安全,并非是造船安不安全,而是粮的安全问题。
尤其是北平、辽东等地,都驻扎着大量军士,只靠人工运输粮耗费太大,现在开始修河,河修好了,总不能没船只运粮吧。
理说,在芜湖、仪真这些长江边上的城中选择新船厂厂址更为合适,毕竟这里可以说是“群商四会,百木交集”之地。
吃惊的不止是万海平,还有黄福、郑和等人。
黄福有些为难,:“皇上,这铁船若只是小船只,试试也无妨,工调铁料自是没有问题。可若是制造大船,耗费铁料恐怕极多,朝廷铁矿开采供应,怕有些吃力。”
朱允炆赞赏地看了一黄福,他说的没错。
而这里又距离北平还有些距离,一旦北地现严重问题,比如瓦剌打过城关,近北平,朝廷大军可以疾驰北上,路过淮安就地取粮,就地征调船只北上增援。
“原是如此。”
“龙江船厂会分一小分匠人研究铁船制造,工方面需要好铁矿、铁料供应,有问题吗?”
宝船如此威猛,如此横,只要亲见识过,就应该大肆制造才是,越多越好,怎么到了最关键的时候,突然还减产了?
万海平十分激动,禀告:“回皇上,当龙江船厂匠人已有二千七百余。”
万海平面难,忐忑地回:“皇上,龙江船厂还想扩大规模,这若再调去一批人手,恐怕会影响后期宝船制造,而且都司已经拟好文书,各地料采购也已发……”
朱允炆阐明之后,郑和与黄福也看清楚了局势,同意在淮安设置清江造船厂。
经济服务政治,木材就辛苦吧。
朱允炆微微。
朱允炆看着吃惊的众人,:“朕何尝不想宝船上百,纵横四海!然就当与长远来看,京杭大运河将会贯通南北,舟船往来,南北联动方是大局。这河之上,总不能用海船去运输货吧?朕打算于淮安府山阳、清河一带,开设清江造船厂,专司粮船制造,即漕运浅船、海运遮洋船。”
朱允炆了眉,问:“若是四百匠人,有多少影响?”
“啊?”
万海平了额冷汗,:“若调四百匠人,恐怕要削减一艘宝船,还会导致另外一艘宝船延期……”
但从朝廷的角度来说,成本不是第一考虑要素,安全才是。
朱允炆摆了摆手,问:“朕不是问你这些,只问一句,四百匠人对龙江船厂影响多大,对宝船制造影响多少?”
而且,朝廷打造的八大粮仓中,其中有一座就是淮安仓,许多收纳来的粮,都汇聚到淮安仓。
造船需要大量木材,古代造船厂应该是资源主导型公司,就地取材才能到最低成本,比如龙江船厂,这周围就有不少木材,哪怕是木材不够,也可以去湖广砍了,顺长江而,不太费事。
朱允炆看向黄福。
郑和与黄福略一思索,也就明白了朱允炆的良苦用心,他不止是需要重视战舰,还需要考虑更多人吃饭的问题。
黄福突然想到了什么,劝:“皇上,臣以为新船厂选择在淮安未必是最佳选择,淮安周围良木怕是不多,而造船需要大量木材。”
“啊?”
郑和更是着急,这宝船大海,绝对是劈风斩浪,无往不利,若削减了,他日宝船数量那么少,怎么维持大明海上的霸权地位?
朱允炆沉思了,了,:“那就调五百匠人,削减两艘宝船,同期一批打造七艘宝船,足够了。”
从大明舆图上来看,淮安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,其在大运河与淮的交汇,向南可以通往长江,向东又靠近大海,可以说是“江淮之要津,漕渠之咽”。
黄福本想说话,但想了,自己脸的机会不少,应该给其他人更多机会,便主动说:“此事都司郎中更为熟悉,还是由他说吧。”
“回话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