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郑和传来的消息还在半个月之前,并没有新的消息传回,倒是朱能船队曾靠岸修整、补给,也没消息传回。”
俞通海、俞通源又是追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。
历史终改变了许多,照历史的轨迹,裴伯耆应该还需要两年登场,但那是在大明不还击安南、坐视安南侵广西的时间线上。
无论如何,这个人都将影响大明与安南,是一个关键角。
徐辉祖轻松地回:“皇上,燕王统帅有方,研判倭寇作战特之后,采取了以乱打乱的方略,大军分散在沿海诸地,正在清剿一切上岸、近岸倭寇。前几日传来战报,已杀倭四百余人,这两日尚没有新的战报传来。”
徐辉祖听闻之后,拜见。
徐辉祖见此,只好答应。
空间的长远,路的阻碍,交通工的落后,让一切都变得“漫长”。
朱允炆吩咐。
朱允炆知晓此人有些本事,早年间从军作战,经验丰富,便对徐辉祖:“恢复俞通渊越巂侯爵位,并命他前往广西,任职广西都司指挥同知。”
朱允炆没有改变主意。
“传魏国公。”
朱允炆审视着文书,神中充满了欣喜。
朱允炆思索着这个名字,终想了起来。
俞通渊也非是寻常之人,他是河间郡公俞廷玉第三,是虢国公俞通海、南安侯俞通源的弟弟。
调韩观、张辅广西,以雷霆之势,彻底剿灭安南侵大军,定会给安南国带来了极大压力,安南胡氏应该忙着布置防御,没时间抓人了吧。
朱允炆拿了广西与安南舆图,:“不久前,广西都司那边经安全局递送来一份报,说安南陈氏旧臣裴伯耆想要京师求见于朕。一些文臣看不清楚,你乃朕之心腹,应十分明白,征讨安南是迟早之事。朕不希望打无准备之仗,需要调一批将广西、贵州、云南,先行适应气候、地形与军队。你有何人选推荐?”
火遂枪已经制备来了,只不过火遂石击发的成功率还低,正在研制更有力的压簧,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了,真正的火铳军队也将问世。
“郑和所师如何了?”
“夏日风大浪急,常有龙登陆,留给师的时间不多了,传令师,五月底结束战斗,返回船坞修整。各地卫所抓紧修筑防御工事,自二炮局调拨一批新式火铳、火药与铅弹,优先给浙东、山东、福建等地。”
朱允炆赐座之后,询问:“燕王带兵布防沿海,可有战报传来?”
“无妨,以保百姓无忧为先。”
这是一位失业之人。
朱允炆皱了皱眉。
“只有裴伯耆,没有陈天平,这还不够啊……”
徐辉祖清楚郑和那边的压力,受倭寇侵象山的刺激,师船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“近海”区域,而是开始朝着远海搜寻与追杀倭寇。
既然有先的武,自然需要先给前线。倭寇又不骑,多是步兵,用火铳打倭寇是有优势的。
必须安全送至京师!”
至于郑和杀到了哪里,谁都说不清楚,就算是杀到日本岛屿,徐辉祖也不会觉到意外,虽然这种可能很低。
再说了,二炮局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,当的先,也只是当。
朱允炆颔首,对于朱棣的作战能力很是认可,由他与宋晟联手,足以让倭寇无法上岸。
只不过这两位都在开国战争中死去了,俞通渊虽然在洪武二十五年被封越巂侯,但在洪武二十六年,他的侯位被废掉,人也被赶回了老家。
不过这俞通渊……
徐辉祖思索了,严肃地说:“云南有西平侯沐晟,他久经沙场,定无问题。广西有韩观、张辅,也应不存在多少问题。若要调更多主力南线,臣举荐两人,一人为宁远侯何福,另一个人为俞通渊!”
何福曾与沐一起征讨过麓川,作战经验丰富,能力不凡,自是合适人选。
“遵旨。”
徐辉祖有些犹豫,:“皇上,新式火铳尚未装备京军……”
朱允炆有些郁闷,这个陈氏后人到底跑哪里去了,为何还不现,你不死,大明不好对安南手啊……
朱允炆安排。
或许也是如此,让裴伯耆找到机会大明。
顾三审匆匆离去。
决策与看到决策的后果,需要经过等待。
至于地方装备更先的武会不会威胁京军,这个隐患并不存在,要知新式火药是二炮局专供,地方短时间还没办法研制来。
可以说朱元璋“师”的最初班底,就是俞通海手底的巢湖军,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,俞通海还曾救过朱元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