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元吉眉一皱,黄澄也暗暗吃惊,卓敬低盘算。
朱允炆:“没错,银铜兑换比例失衡,若设置钱庄,引官员、富、商贾存大量铜钱,百姓可以拿着银两到钱庄兑换铜钱,到时,银两便会钱庄,而铜钱则会民间,银两少而铜钱多,兑换比例自会平衡。”
朱允炆将目光看向夏元吉、卓敬与黄澄,严肃地说:“朕为首投大量铜钱于钱庄,百官难不从之?百官从之,富商人难不从之?”
黄澄微微,:“皇上,据调查,一两银只能兑换六百五十文铜钱,商人之中甚至现了囤铜之事,商人买卖越发好铜,可铜越发稀缺,致使铜钱紧俏,怕用不了多久,一两银只能兑六百文铜钱。”
朱允炆品着茶,:“没错,中央钱庄以皇家的名义,置银铜,负责平衡宝钞、银、铜兑换比例。”
朱允炆安排人赐座上茶,然后说:“你们也知,中华书局、医药纱布生意里面也有后的份额,文工团又赚了一些银钱,加之藩王贡、皇家田庄等,多少也有一些存余。朕打算拿钱,设置一个皇家中央钱庄。”
黄澄拿不准,询问:“皇上可是打算以钱庄的方式,为商人、百姓提供银铜兑换,并开辟收拢宝钞的渠?”
夏元吉严肃地说:“皇上说引官员、富、商贾存大量铜钱,可若是没有大量铜钱存,钱庄的铜钱有限,一旦百姓兑换铜钱过多,钱庄无法兑现,岂不是伤了皇家声誉,亦无法解决银贱铜贵的现实。”
朱允炆走了来,询问:“可有对策?”
夏元吉。
朱允炆面有些凝重,询问:“大明宝钞呢?”
朱允炆看着夏元吉,说:“法令去预银铜兑换,短时间可以生效,但有些事朝廷说了不算,法令便免了吧,朕倒有一个新的想法,不妨听听。”
黄澄觉有些担忧。
夏元吉还想劝阻。
“皇家中央钱庄?”
“拒收宝钞?”
“拟定,以朝廷法令来规整银铜兑换比例,同时加大宝钞、银钱回笼。这也是捂着钱财,而不愿增大支的一大原因。”
黄澄等人:“还请皇上示明。”
“这个,百姓若至钱庄,应以什么标准兑换铜钱?”
朱允炆看着夏元吉,笑:“你是指责朕准备扩大支?”
要知,朱元璋为了推行纸币,曾禁绝银两、铜钱通的,只不过后来这一招实在行不通,才现了钱钞并行的局面。
夏元吉皱眉,反对:“皇上,皇家中央钱庄设想是好的,然这里有一个极大漏,若弥补不上这个漏,则无法施为。”
朱允炆询问。
朱允炆摇,:“不会,商人应该看得清楚,皇家钱庄的目的,便是改变银贱铜贵,他们若如此,岂不是打劫皇室?这群人没有如此大胆。”
黄澄松了一气,答应来。
黄澄看向夏元吉,夏元吉走来,:“皇上,集议多次,认为钞法不通,在于朝廷钞太多,收敛无法,以致重钞轻。银贱铜贵,也与朝廷以银钱为俸禄有关,银多则贱,铜少则贵。”
朱允炆见此事敲定,便安排徐辉祖等人离开,然后询问之人,:“对于银贱铜贵之事,可调查清楚了?”
“哦,什么漏?”
夏元吉:“臣只怕商人不会从之!商人以利为,他们会拿大量银两,兑走无数铜钱!”
朱允炆有些意外,作为大明的法定货币,甚至可以说是曾经唯一的合法货币,竟有人拒收?
黄澄担忧,摇:“不仅有,还有不少。”
“皇上!”
,可交付阁与朝廷共议,若认可可行,再予以批准。”
黄澄叹息:“最初,大明宝钞一贯钞可兑一两银,至洪武三十一年,一贯钞只能兑半两银,但到了今年初冬,一贯钞只能兑三钱银,一些商还拒收宝钞……”
朱允炆笑:“自然不能让皇室吃大亏,民间什么比例,就什么比例。他们不是一两银六百五十文吗?只要百姓拿着一两银,钱庄就给他们六百五十文,或稍多几十文,若民间一两银兑七百文,钱庄也会浮动改之。”
“微臣不敢。”
朱允炆摆了摆手,:“此事不需担忧,钱庄可以设置规章,凡存银钱者,一年后,除可得存本金外,还可获本金百分之一利。朕以利许之,总不可能无人存铜钱吧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