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以相信。
沈一元微微,目光看向远熙攘的街,认真地说:“昨晚赴宴的三十六商,必然会差遣最得力之人前往南洋,甚至有不少人会亲自上阵。”
辽王府。
朱耿看着安稳喝茶的朱植,劝:“十五哥,没必要亲自去一趟南洋吧?路途遥远不说,来回怕是要一年之久。”
朱桂张了张嘴,长叹一气,走到朱植前,将茶杯拿了去,:“你到底怎么想的?太祖当年以海路往北地运输粮,中途船只倾覆的可不在少数!你贵为藩王,如何能以冒险?此事,我不答应!”
朱植拍了拍衣襟上的茶,起对朱桂与朱耿肃然行礼,:“十三哥,十八弟,南通商,往小了说,不过是一笔生意。可往大了说,此事关系海禁之策变迁,关系沿海万民生存之福祉,关系我大明对外之国策。”
“如此大事,我为藩王,太祖之,如何能避退于后?大丈夫再世,理应事来。本王已然决定,亲至南洋,即为商人、通贸华夷,亦为招抚使,宣三佛齐。”
朱耿、朱桂吃惊地看着朱植。
从军则戍卫边疆,
行商则心忧万民!
这就是辽王的觉悟吗?
“好,不愧是朕选中的人!”
朱允炆抬脚房中,朱植、朱耿、朱桂连忙跪行礼。
“起来吧。”
朱允炆坐了来,示意三王座,:“无论是藩王,还是臣,都应有心为国,为民而为。江山社稷,百姓最重,只有百姓安稳安泰,大明才能真正走向盛世。沿海军民何止百万,若我等依旧守着片板不得海的旨令,不仅百姓会埋怨我们,就连太祖,也饶不了朕!”
朱植等人吃了一惊,不明所以地看着朱允炆。
朱允炆从袖中,拿了一份文书,放在桌案上,:“洪武三十年,太祖已有心改变海禁之策。此乃当时礼奉命写给暹罗的牒文副本。”
朱桂取了牒文,仔细看去,只见其上写着:“我朝混一之初,海外诸蕃,莫不来享……三佛齐隧生异心……倘天震怒,遣一偏将将十万之师,恭行天讨,易如覆手……诚能省愆从善,则将礼待之如初。”
“太祖早已有心清扫南洋障碍?重开通商通贡?”
朱植等人心一震。
太祖持了多年的禁海之策,到了晚年,他竟也认识到了不对,甚至有心去改正,恢复至最初的样。
只不过,太晚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