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妙锦不假思索地说。
无他,没有人愿意接受徐妙锦的测试。
这些奏折中,有些是武将勋贵,有些是五六品小官。
朱允炆眯着问。
“人才啊。”
“能国监修习的,才学还是有的。但纵览朝堂,谁不才学?可问题是,有才学,是否有才能,是否可以办成事。”“事摆在那里,能知问题在哪里,能想办法解决,能规避次问题发生的人,便是人才。面对问题,只会讲什么三皇五帝,仁义德,却提不任何方法的,便是庸才!”
“燕王对客人尚且如此有礼,怎可能不拜皇上?”
“那什么是人才?”
没想到,朱棣还是一个懂得自我包装,自我推销,制造舆论,扩大影响的人。
朱允炆指了指为朱棣说话的奏折,对刘长阁说:“整理一份名单来,朕用得到。”
朱棣也没有闲着,从中山王府离开之后,也没有回燕王府,而是去了其他藩王府邸,接连十余日,朱棣不是与藩王叙旧,便是走访功勋大臣,像曹国公李景隆、武定候郭英等。
“燕王乃是忠孝之人,绝不会作那种事。”
盘错节,究其本源,无一例外,都与朱棣存在着接,关系非比寻常。
朱允炆临朝,抛了这份不起的广州奏章,对众大臣说:“广州来报,阳江、广海、新宁、吴川、遂溪等地,有海匪众,扰我国土,杀我百姓,广州上书求援,不知诸位大臣如何看?派谁去平乱为上?”
这千难万难的时候,听闻大夫朱棣回来了,徐妙锦连忙回来求教,却不想扑了个空。
徐辉祖叹了一气,说:“《论衡·累害》有云,‘人才,不能钧同’;《抱朴·逸民》中,提到‘褒贤贵德,乐育人才’;《史通·叙事》中有云,‘故知人才有殊,相去若是,校其优劣,讵可同年?’由此可见,人才,便是有才能、才学之人。”
无论如何,朱棣都以礼相待。
徐辉祖有些郁闷,自己这个妹妹去了国监,虽然没有闹翻天,但也没完成朱允炆交给她的任务,别说找十个人才,就是一个也找不来。
“燕王,是否又去了岐阳王府?”
朱允炆有手轻轻敲打着桌案,突然想到了什么,从桌案上了一份奏折,轻轻说:“广东布政使来报,海匪猖獗,屡次犯广州诸地,这可是一件大事啊。”
八月一日。
朱允炆甚至收到了不少赞扬朱棣的奏折,话里话外,都是在告诉朱允炆:
国监的学士,骨里都带着傲慢与偏见,一见考察自己的人竟然是女官,要么鞋底抹油,要么一问三不知,总而言之,纵你如何测试,我自不理不睬。
徐辉祖笑了笑,打发徐妙锦回国监,自己也去了京营重地,合兵侍郎铁铉,落实各种政策,推动新的练兵之法。
“一定是有小人,诬陷燕王。”
刘长阁抱着奏折走了。
对啊,什么是人才?
一些人则虚与委蛇,小心应对,样。
朱允炆在武英殿听闻刘长阁的汇报,笑得很是开心。
南京城的人先前听闻朱棣“不拜皇上”、“有违臣礼”,但毕竟只是听闻。如今亲看到朱棣走街串巷,拜访故交老友,礼遇有加,一团和气,先前的听闻,便被彻底击破。
于是,舆论风向改变了,赞扬朱棣的声音越来越多。
徐妙锦突然之间懵了。
徐辉祖没辙了,只好对徐妙锦说:“皇上让你找什么人?”
徐妙锦听闻徐辉祖的话,神瞪得老大,连连,搓着手,兴奋起来,说:“我就知,哥哥对我最好了。”
朱棣要的,并不是客,而是,舆论!
不得不说,朱棣的公关与营销,还是很到位的。
意吗?我给你。”
徐辉祖问。
一些人认真接待,隆重以对,给足了朱棣面。
刘长阁不说话。
“你不是想要找人才吗?哥哥给你两个主意,第一个……”
朱棣是燕王,虽然上朝的时候没给你面,但你也别生气,毕竟燕王是诸王之首,北方统帅,千万不能动他,一旦动他,必有大乱……
徐妙锦直翻白,若自己有智慧,还用得着找你?
刘长阁微微,禀告:“是的。”
这让徐妙锦寸步难行,不得已,找徐辉祖帮忙主意,徐辉祖却总是说,要靠自己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