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平均起来,每天要批阅的奏疏大概是一百二十多件。”
冬月
“即便万岁帮忙理奏疏,殿每日也要劳累七个时辰,婢听闻齐王府,殿收养的李定国,也是这几日才有机会被殿带着。”
“不过即便是带着,但齐王殿也只有时间来监督他的功课罢了,诸如弓、边事、理政等事,还是靠王府的人在带。”
不免有些愧疚,意识询问:“养心殿如何?”
朱由校被这么一劝,也觉得以自己的能力来说,三百多件奏疏已经不错了,因此他转变话题:
“这……”魏忠贤顿了顿,显然觉得这件事不太好说来,但朱由校却皱眉:“说!”
“依你看,若是将太交给弟弟带,会不会让弟弟太累了?”
朱由校看向了王安,而王安闻言顿了顿,过了几秒后才开:
真的算起容来,恐怕自己弟弟一天的工作量,等于自己十几天的工作量。
王安的话说完,朱由校了:
说到这里,王安又安:“只是等化淳北上,另外万岁帮忙理赈灾和以工代赈奏疏的话,殿劳累的时间应该会缩短到五个时辰左右。”
说完,魏忠贤又怕皇帝脸上挂不住,因此特意说:
“对了,最近还有什么边事吗?”
王安开,而朱由校闻言也摆手:“日后赈灾和以工代赈的奏疏也搬到养心殿来理吧。”
“有……”王安:“他的至交成德不错,家中的家风不差,没有收受任何行贿,个刚介,清绝俗,疾恶若仇。”
“同样的八天时间里,万岁共批阅京城外诸司奏疏共五百五十二件,理国事约三百七十五件。”
“这么一来、弟弟每日应该能多休息一个时辰。”
“是……”王安应,而朱由校散了散步后,也觉得舒服了不少,转向着坤宁走了去……
“到时候,殿应该能腾更多的时间来带李定国,既然能带李定国,自然能带太殿。”
两兄弟同时理奏疏,虽然还是朱由检理的多,但两人办事效率不一样,实际上朱由校劳累程度不会比朱由检差太多。
“婢听闻小西洋的诸多西夷对我朝诸王就藩的事多有不满,就是不知殿会怎么理……”
魏忠贤怕朱由校脑袋一,又要理一些其他的奏疏。
朱由校询问起了边事,而王安闻言则是想了想后才:
“叮铃铃――”
“那安排他为太的课业讲师,弟弟忙不过来的时候就让他帮忙带着。”
“是……”魏忠贤无奈,只能说:
魏忠贤可指望着朱由校活久一,毕竟只有朱由校活久一,他才能多捞银。
可见,朱由检的勤政之心,确实是“振古罕俪”。
“既然如此,就告知一弟弟,等化淳抵达京城后,御监的事交给承恩和化淳,弟弟带李定国的时候,再带一带太吧。”
如果非要在历史上再找第二位,恐怕也只有秦始皇和明太祖能与之相比了。
“五个时辰……”朱由校皱了皱眉,而魏忠贤则是担心朱由校:
“不过太的课业也别太依赖弟弟,那金铉的好友中,与他脾气相同的人有吗?”
朱由校想了想,自己不过一天工作两个时辰,说起来确实有些懒惰。
“万岁,您批准发往养心殿的奏疏数量,已经有三百余件了,便是万岁您也需要理四五个时辰。”
尽魏忠贤这么说,但朱由校算是知自家弟弟有多累了,金铉在养心殿的那句话让朱由校不断回想起来。
“弟弟那边,还有什么奏疏是养心殿这边也可以理好的吗?”
“不过如果照这几日的理来说,万岁每日大概理奏疏二百件左右,已经算是史书之上较为勤政的帝王了。”
“不满就打!告诉合齐王府,弟弟对西夷的奏疏不必请示,批红后备份养心殿便可。”
“万岁仁殿,恐怕殿知后也会十分动的……”魏忠贤谄媚的笑着,而朱由校却没有回应他。
更何况虽然奏疏数量不差,但朱由校毕竟理过五军都督府和御监的奏疏,也看过赈灾和迁移百姓的奏疏。
这么算起来,自家弟弟一天的工作量就能抵上他三四天的工作量。
“若是真的要算,照齐王府的行事来说,赈灾和以工代赈的奏疏或许可以理,每日大概一百六十余件左右。”
――――――
“若说边事,那便只有小西洋那边了。”
说句实话就是,照朱由检铺的这么大摊,如果奏疏单独堆积给一个人,哪怕这个人是皇帝,但能活到五十岁也算是“寿”了。
“不满?”朱由校皱眉,似乎容不得这些“弹小国”对大明不满,直接摆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