舜鼎和浙党,就目前来说、还有一定的剩余价值,他自然不会公报私仇。
“你们督理黄河的不错,孤此次前来,是想听听伱们准备怎么治理黄河,顺带看看黄河被治理的如何了。”
面对徐光启等人,朱由检毫不避讳的夸奖,并说自己此行的目的。
陕西民变、官吏贪污百姓工钱这件事,和徐光启他们问题不大。
因为工钱是各府县衙门先发给百姓一笔,等百姓抵达黄河再发一笔,最后百姓照工期结束回家发最后一笔的程。
全程来,都是布政司在理,而徐光启和王舜鼎二人虽然负责治理黄河,但实际上只负责黄河整治理,以及地方如何修建堤坝上。
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,徐光启和王舜鼎更像是设计师和监工,而各省府县才是工程队。
因此、在布政司贪腐的局面,他们面对朱由检的询问并没有慌乱,而是老老实实说:
“官等人依照潘少保的“束冲沙法”来治理黄河,并在黄河中游的南直隶河两岸修筑起了用于束冲沙的近堤,防止洪泛滥的遥堤,用于挡攻沙的格堤,起到加固作用的月堤等合计一千二百三十四堤坝。”
“黄河中游的南直隶河段,只需要在当初潘少保的长堤上重新修葺加固溢坝,使得防洪排效率更,就能造福了黄河中游的两岸百姓,避免运河堵。”
王舜鼎一字一句的介绍、解释,让朱由检满意的,不过他还是对徐光启询问:
“冲了游的河沙,但如果禁不住上游,那黄河拥堵依旧是时间问题。”
“上游的治理,有没有老老实实照孤的建议行?”
徐光启主持黄河从西宁至洛阳河段的梳理工程,而早在工程开始前,朱由检就花几天的时间,写了一份《治黄河上游疏》,并在交给朱由校的同时,发给了徐光启参考。
在奏疏中,朱由检调了治理黄河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。
首先是气候因素、其次是土壤因素、最后是人为因素。
这些因素是他稍微能想起来的一些因素,都是他在地理课上记的一些原因和解决办法。
气候和土壤的因素,朱由检没有说太多,因为他觉即便说了,徐光启他们也解决不了,倒不如说说人为的因素。
就人为的因素来说,要治黄河,首要治理黄土原,而黄土原的落败,主要是因为气候,其次是因为人为,又或者两者占比都一样。
汉代以前,黄土原还是一片森林,而从汉代开始,森林开始逐渐消失,到唐代时森林数量骤减,偌大的陕北成为了草地。
等到唐末,迁的昭武九姓乱牧、滥牧,连草场也被破坏,加上气候开始从先秦的温期逐步变为低温期,没有了大批森林草地的黄土原自然也就渐渐戈化、沙地化了。
当然、乱牧滥牧只能破坏草原,而树林的消失则是因为关中平原的势力需要冶铁,兴建土木房屋导致的。
当森林退化为灌木,饥饿的百姓为了活去只能毁坏植被,在陡坡开垦田地来耕种。
因此为了避免河套也变成黄土坡一样的存在,朱由检首要就达了百姓不得随意砍伐树木的令旨。
但百姓如果不砍伐树木,那就没有柴火和建造房屋的材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