住了结余二字,随后联想到了御监送往廷的二百余万两银,以及拨发的银。
这么算来,每年经过御监手里的银,早就超过了千万两。
因此、朱由校很好奇,这些银花到哪里去了,所以开询问:
“御监的收折是多少,开支又主要是哪些?”
“回万岁……”曹化淳并没有觉得不妥,因为朱由检交代过,只要皇帝询问,都可以告诉:
“御监的折算来,足有二千二百余万两,其中大是粮贸易。”
“至于开支,主要是一京二省的上直十六卫军、十二拱卫营,以及山西外拱卫的二十八营,辽东的四十四营,大宁三卫。”
“这些人的军饷便需要发五百四十余万两,而吃上,也需要花费二百七十余万两,所以仅仅这些便需要八百多万两银。”
“除此之外,盔甲厂、军械所、天津造船厂的开支加起来便有二百余万两。”
“除了这些、还有支持大宁三卫屯垦、运军粮去辽东,这些开支合计在三百万两左右。”
“今岁的岁,可随意调动的银两实际不过是在六百多万两罢了,而又运往南边和帑六百七十万两,所以能结余的只有二三百万两银罢了。”
二千二百万两银……
听到这个数目,即便知是折后的数目,并不代表御监拿到了这么多银,但这数目带给众人的震撼,还是难以言表的。
要知,在朱由检改革御监之前,大明的田赋是二千四百至二千六百万石左右。
照北直隶的粮价折,也就是一千二百万两至一千三百万两银。
加上廷、六五寺的收,大明折之后的财政也就和的御监相差不多罢了。
现在的御监,不仅给国库直接缴纳三百多万两银,自己还能岁二千二百万两银。
再加上国帑的岁,便是四千六七百万两的折数目。
大明除了国初的前一百年,可以达到这样的折数目外,其他什么时候能有这么恐怖的岁数目?
或许是害怕皇帝以为这就是御监的永定岁,曹化淳也紧接着解释:
“今岁能有如此的岁,也是全赖辽东粮价涨,因此南粮北贩,平抑粮价才能有这样的岁。”
“辽东粮价已经平抑,加上明岁收复辽东之后况改善,殿说过,御监的岁应该会暂缓在一千二百万两左右。”
“若是解决了陕西、河南、山东的卫所问题,岁应该会提到一千四百余万两,若是在三省开办皇店,岁可以达到一千五百万两。”
曹化淳老老实实的交代,却不想这话本就没有起到“谦虚”的作用,反而刺激了朱由校。
他这才知、自家弟弟在敛财这方面的能力到底有多么恐怖。
大明朝自军屯籽粮败坏以来,敛财最厉害的皇帝也不过就是正德和万历两个皇帝了。
正德皇帝凭借大肆开设皇店、办皇庄,得到了一分边军的控制权。
但由于当时他面对的是整个泛江南文官势力,所以没能快速的将时局稳定来。